最近更新 | 关注微信 | 手机版
关注看更多精彩内容 | 领取红包优惠券福利

网站首页 > 民间故事 > 外国民间故事 正文

毒药传说

故事亭 2023-03-06 外国民间故事

  18世纪初,包括牛顿这样的著名科学家在内的许多人仍然普遍相信水银可以被转变为黄金。牛顿早年曾经在炼金术实验上花费了很多时间。而像他这样的人还大有人在。事实上,许多公爵、皇帝、君主和教会都曾经积极支持过炼金术。

  并非所有炼金术士都是骗子。他们中的有些人的确试图制造黄金,其从事炼金术研究的目标主要有三个:将不值钱的金属变为金子、制造使人长生不老的“仙丹”,以及可以溶解任何东西的“万能溶剂”。由于这些目标都不可能实现,因此他们的努力在科学上没有意义。尽管如此,炼金术士在过去数百年中发展出了一些基本的实验仪器并且发现了一些重要的化合物,其中一些可以变成毒药,比如汞、砷、铅等。

  早在17世纪,化学开始逐渐从炼金术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科学。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几位现在被公认为真正的科学家而在他们那个时代却是秘密的炼金术士的人物,如罗伯特·玻意耳、约翰·梅奥以及牛顿。

  疯子牛顿

  牛顿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但是关于牛顿有一个不怎么广为人知的事实,那就是他在担任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数学教授期间,将大部分时间用在了研究炼金术上。1940年,当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打开一箱封存250年之久的牛顿手稿时,惊奇地发现里面有一堆牛顿用来记录炼金实验的笔记本。牛顿在写作其伟大的物理学和数学著作时,实际上将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开展炼金实验和抄写古代炼金术资料上了。

  牛顿相信古代炼金术士知道如何制造黄金,但是这一秘密已经失传。有此信念的并不止他一人。伟大的化学家罗伯特·玻意耳和哲学家约翰·洛克都相信这一点。牛顿甚至还提醒玻意耳不要将他们在炼金术方面的兴趣告诉别人。

  牛顿首先将汞溶解于硝酸,并在这溶液里加入其他物质。这些实验没有产生任何有价值的结果。于是他转而将汞与其他各种金属一起放在炉子里加热。他的助手和密友约翰·威金斯曾经说,牛顿有时通宵达旦做这种实验。

  1675年牛顿完成了一篇总共1200字的手稿“Clavis”(《钥匙》)。当时他只有32岁,头发已经灰白。他开玩笑说,这是水银造成的。虽然在这两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但是有几种金属在人体内的累积量与它们在头发中的含量是有某种关系的。汞、铅、砷等特别容易与头发角蛋白中的硫原子结合。因此,通过分析一缕头发就可以知道一个人是否受到过毒金属的大剂量毒害。

  牛顿的炼金实验似乎在1693年夏天达到了顶峰。那时他写了一篇题目为“Praxis”(《实践》)的充满了怪异的炼金术符号和评论的文章。这表明他已经处于精神非常不稳定的状态。牛顿以脾气暴躁著称。别人对他研究工作的批评也会使他产生不正常的仇恨心理。他与罗伯特·胡克、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等同时代著名科学家之间的宿怨都是不理性的。有时牛顿几乎完全将自己与外部世界隔绝开来。在1693年他50岁的时候,他的行为变得如此反常,以至于有人怀疑他患有精神病。

  已公开的牛顿通信记录中,从1693年5月30日到9月13日出现了一个明显的间断。牛顿在1693年的9月13日致信塞缪尔·佩皮斯并表示,他在过去一年中饱受消化不良和失眠困扰,承认自己“精神状态不像以前那么稳定了”。

  从这以后的许多信件可以看出,牛顿当时的生理症状包括严重失眠和食欲丧失,而他的心理症状包括幻想受到迫害、对他认为是隐含批评自己的言论极为敏感、记忆力丧失--所有这些都是汞中毒的典型症状。1979年在《伦敦皇家学会笔记和记录》上同时刊登的两篇文章证实了当时牛顿出现过以上症状。文章的作者通过中子活化和原子吸收分析了牛顿头发的样本,结果发现这些头发中铅、砷和锑的含量超过正常值的4倍,而汞含量则接近正常值的15倍。

  致命溶液

  人们所熟知的另一种毒药是砷,尽管它过去甚至现在也有不少用处。砷最可怕的地方在于不知不觉地对人们造成伤害。当它进入我们所呼吸的空气或饮用的水后,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因而它常被用作谋杀工具。

  公元前9世纪-前8世纪的亚述人对雌黄很熟悉。古希腊和古罗马人知道用火煅烧雌黄可以产生一种白色的化合物,其成分主要是三氧化砷。另外人类很早就知道将雌黄与泡碱一起加热可以生成一种能致人死命的物质,它可溶于水,形成无色透明溶液。这种化学反应的确会生成可溶于水的毒性很强的亚砷酸钠。因此在很早的历史阶段就有人不仅了解了三氧化砷及其盐类化合物的致命性质,而且还知道如何制造它们。这一知识是危险的,但在政治上很有用。历史上一些出人意料的死亡事件似乎就是由它导致。

  美丽的玛丽·德奥博雷是巴黎市长兼国家议员的女儿。她于1651年嫁给了一位名叫安托瓦尼·德布林维里尔的贵族,成为德布林维里尔侯爵夫人。安托瓦尼有一大堆情人,所以当他的妻子和一个名叫高丹·德圣克罗瓦的赌友私通时,他似乎并不太介意。但安托瓦尼的父亲却对此耿耿于怀,他在1663年将高丹抓进了巴士底狱,让高丹在那儿度过生不如死的六个星期。满心愤怒的高丹在监狱认识了一位臭名昭著的投毒者,且从离开监狱的第一天起,就开始玩起了毒药。

  他从巴黎著名化学家、身为皇家药剂师和路易十四儿子教师的克里斯托夫·格拉塞那里购买了配制毒药所需的原料。高丹尝试各种方法,以便将三氧化砷溶解入溶液而不引起被害人注意,他的情妇则在当地一所医院的病人身上试验这些毒药。她给病人送去食物和美酒,这让食不果腹的病人们感激涕零,但他们的病情日益恶化,其中一些人丢掉了性命。

  德布林维里尔侯爵夫人做这些试验的目的是了解三氧化砷的致死剂量以及仅仅使人生病的剂量。她下毒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她父亲。她首先在1666年5月下毒使他病倒,然后在同年10月毒死了他,毒死父亲的目的是继承他的财产。她的这一谋杀行为也使两个兄弟成了受益人,对此她很不甘心,于是就让一个名叫拉乔塞的同谋扮成仆人进入她家,在第二年毒死了她的两个兄弟。与此同时,德布林维里尔侯爵夫人过着淫荡的生活,拥有很多情夫。她给高丹写了不少能证明她有罪的信件,在信中提到要购买高丹所配制的毒药。她希望杀死自己的丈夫,然后与高丹结婚,从而使他们的关系永久化,但结果事与愿违。

  1672年7月,高丹突然死在了自己的实验室,随后德布林维里尔侯爵夫人写给他的信件被人发现。在数次尝试取回这些信未果后,侯爵夫人逃离法国,首先逃到英格兰,然后逃往荷兰,最后躲进了列日附近的一所修道院。拉乔塞于1673年被逮捕并遭受酷刑,他招供了自己的罪行,之后被绑在轮子上打死。法国政府派遣一名年轻的巴黎警察到列日去抓捕侯爵夫人,他假装与她谈恋爱,引诱其离开修道院,在1676年3月25日将其逮捕。侯爵夫人受审,受尽酷刑折磨,最后招供并被斩首。

  口腹之祸

  痛风在古罗马和大英帝国时代曾是一种常见疾病,使很多上层社会的男人失去行动能力。人们将痛风归咎于太多的美酒和美食。这种说法可能是正确的。一种流行的观点就是,痛风是对过分奢侈生活的惩罚。医生们则发现,痛风是由在关节处的尖锐的尿酸晶体导致。但这些晶体形成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历史上很多名人曾罹患痛风,其中包括美国的创建人之一本杰明·富兰克林、英国首相威廉·皮特、博物学家达尔文等。到20世纪,人们发现在痛风病患者中有三分之一血铅水平都较高。现在看来,以前的人是由于喜欢喝葡萄酒才患上痛风的,因为在过去葡萄酒毫无例外会受铅污染。

  因为葡萄皮内含有酵母,用葡萄榨取的汁液会自然发酵,由此而产生的葡萄酒含有高达13%的酒精。这种酒自古以来一直为人们所酿造、买卖和享用。但酿酒者也面临一定风险:其他酵母也可能进入酒中,将许多酒精转化为醋酸。虽然醋也可单独出售,可人们对它的需求远低于葡萄酒。

  不知究竟是谁发现了这个秘密--通过添加氧化铅可以保存葡萄酒,甚至改善口味,这种方法一直是酿酒商经常使用的诀窍。1795年在伦敦附近出版的一本名为《宝贵的艺术和行业秘密》的书,就提供了在葡萄酒中掺入含铅化合物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每大桶(225升)葡萄酒中加入1品脱(大约半升)铅黄(氧化铅)溶液。由此产生的葡萄酒不会变质,而且还会有一丝甜味。铅黄与醋酸发生反应,产生可溶的醋酸铅,这使得葡萄酒中的铅含量超过了50ppm,这足以使葡萄酒中那些破坏酒精成分的酵母的酶失去活力,同时又不会影响葡萄酒的口味。

  正如古罗马时代一样,在中世纪以及随后的几个世纪中,被有意无意掺入铅的酒精饮料给无数饮用者带来了巨大痛苦。有时酒中的铅含量会导致严重铅中毒事件爆发。人们给这种症状起了各种名称,大多数是以这些事件的爆发地命名。最著名的就是发生于18世纪英格兰的“德文郡急性腹痛”事件,它的受害者达到数千人,主要是男性。他们都出现了瘫痪、精神失常、失明等可怕的症状,甚至有些人死亡。首个被报告的病例发生在1703年,此后这种疾病呈逐年扩散的趋势。

  为揭开“德文郡急性腹痛”之谜,贡献最大的就是女王御医乔治·贝克。他与本杰明·富兰克林取得联系。富兰克林向贝克提到他少年时代发生在波士顿的铅中毒事件,这一事件源于蒸馏朗姆酒用的铅质蒸馏炉。

  乔治·贝克于1767年揭示“德文郡急性腹痛”的原因是铅中毒。他通过化学测试无可争议地证明,德文郡生产的苹果酒大多数都含有铅,而其他地区生产的苹果酒则没有受到铅污染。贝克还找到了铅进入苹果酒的罪魁祸首:衬铅的苹果压榨机或发酵容器以及将苹果酒运送到发酵罐中的铅管。

  因为当时铅化合物被用于一般的医疗目的,并且可以产生明显疗效,很多人不同意贝克的调查结果,甚至有天主教堂的神职人员称乔治·贝克为“德文郡的一个不信上帝的家伙”。但贝克仍然通过各种演讲活动传播他的调查结果,并且指出其他一些不明原因的疾病也可能是铅导致的。

  由于贝克和其他人的宣传活动,公众在18世纪末意识到了铅对健康的危害。然而,人们对铅的担忧并未持续很长时间。在19世纪,铅管又得到了广泛应用。

  《致命元素:毒药的历史》,(英)约翰·埃姆斯利著,毕小青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6月。本文编摘自该书,有删改,标题为编者所加



关于本站

故事亭是以故事为主题的网站,提供热门故事在线阅读,推荐优秀的故事小说,收集最经典的故事文章,让广大读者在故事中成长,在故事中学道理!

本站域名 www.gushiting.com 是故事亭的汉语拼音,方便大家记住域名,记得收藏网址哦!

微信公众号
最近发表